摩尼教又称“明教”“牟尼教”“明尊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在波斯所创立的世界性宗教,其教义杂糅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根据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现的纸草文献《科隆摩尼古卷》载,摩尼于公元216年生于巴比伦,是帕提亚王室出身。公元3~15世纪,摩尼教曾流行于伊朗、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西亚、中国等地,与当时世界上其他主要宗教有过深入的文明对话。公元6~7世纪,摩尼教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复传入中国内地,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后最为盛行。唐会昌年间,为避“灭佛”之灾,摩尼教传入福建南部地区,并长期流传。明代学者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载:“泉州府晋江县华表山,与灵源相连,两峰角立如华表。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时物也,祀摩尼佛……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这段记载的是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入闽居泉传教,卒后葬于清源山南麓的史事。(注:“元时物也”:元代雕刻的造像,佐证了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雕刻于元代。)
草庵位于泉州湾西岸的山区,草庵寺内有天然摩崖作壁,壁上阴刻有一圆形龛,龛内雕凿一尊圆形波斯摩尼光佛浮雕坐像。这尊摩尼光佛利用白色花岗岩自然呈现的不同颜色浮雕而成,头部石色较黑,身部石色较白,脸、身、手各部位巧妙地形成色调差异,具有神秘的美感。佛身高154、宽83、深11厘米;头部长32、宽25厘米。摩尼身着无扣广袖僧衣,襟结下垂扣上圈饰,再套在脚部蝴蝶结,然后向两下垂,结跏趺坐莲花座上,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法相庄严,衣裳简朴。留有长发,发梢垂于双肩,方脸薄唇,弯眉隆起,下额无突,大耳垂肩,嘴角两线深显,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脸部圆润呈淡青色,手部呈粉红色,服饰为灰白色,如天造地设;雕像背后刻十八道波线状佛光纹。该雕像雕工精致,风格独特,世称摩尼光佛,是摩尼教存世的唯一完整历史实物见证,并且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形象和理念特征。
在龛外的两旁摩崖上有两则碑记,尚隐约可见。左上角刻“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真□等喜捨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四日记”。右上角刻“兴化路丽山境姚兴祖奉捨石室一完。祈荐考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千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出生界者”,字径2.5厘米。这段文字,佐证了草庵摩尼佛琢刻于元惠宗至元五年的史实。
摩尼教传入中亚后,吸收了佛教成分;进入中国内地后,又依托道教;但传入福建时,与民间巫术结合,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举不仅改变了摩尼教原来的性质,而且使之朝着驱鬼逐魔的民间宗教方向发展。不拜偶像本是摩尼教徒必须恪守的十诫之一,但自摩尼教传入中国后,注入传入地的民俗世风,也逐渐出现了偶像崇拜,使福建摩尼教徒也制造所谓“图像妖像”供民间崇祀。草庵摩尼光佛雕像以及离草庵寺不远的晋江青阳镇的一些族谱中对明教徒活动的记载,足以证明直到14世纪,该教仍在福建活动。因此,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所仅存的最完整的摩尼教史迹,也是摩尼教在世界上传播的最东端和最后消亡地的有力史证。
明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采用明教的“明”厘定国号。但又担心其教义“上逼国号”,威胁他的统治,于是乎“摈其徒,毁其宫”。所以极盛一时的明教不得不转入秘密活动,逐渐被道教、佛教和民间崇拜所融合。草庵前约40米处的一座摩崖上阴刻着四竖行18个楷书大字:“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字径63厘米(图三)。下款刻“正统乙丑年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正统乙丑年即为正统十年(公元1445),这时距雕刻元代草庵寺的摩尼佛像已100多年了,还有人在这里公开大书特书宣扬摩尼教宗旨,这说明了明代正统年间,摩尼教在泉州一带还很流行。并留存至今于部分社区民众中。
1979年,草庵寺前20米处曾发掘出内刻“明教会”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其后在晋江磁灶窑大树威古窑址发现类似的褐釉碗及刻有“明”字的残片。鉴于大树威古窑址为宋代窑址,而草庵明教会活动年代应该北宋政府镇压明教徒方腊起义之前来推断,可以认定“明教会碗”烧制的年代不晚于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 一 1118年)。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其他残瓷片也分别刻有同样的内容,该实物证实北宋时期晋江明教会有相当规模,大批信徒定期在草庵举行斋会,进行公开活动。而此类的黑釉碗,是在晋江磁灶窑烧制的,其数量较多,泉州市区近郊等地也有发现,证实宋元时期泉州摩尼教活动十分活跃。现草庵寺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一对木匾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据传,古时泉州有十八位读书人结伴于草庵读书,常有佛像显现;据此,后代佛教大师弘一法师手书此楹联。“明教会”碗的发现和庵内的有关文字记载说明了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比较公开,并以民间崇拜和佛教的形式盛行。
主要参考书目:
1.《福建文博》—《泉州市摩尼教草庵考》(林建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2.何乔远:《闽书》,厦门大学点校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3.粘良图:《晋江草庵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4.李玉昆:《20世纪福建摩尼教的新发现及其研究》,《福建宗教》1999年第1期。
5.韩望舒:《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泉州草庵》,《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3期。
6.黄世春:《福建晋江草庵发现“明教会”黑釉碗》,《海交史研究》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