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着一个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辽阔海域、借助季风航行、联系沿岸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交流通道之一。在7个多世纪之前,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就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完成了他的世纪之旅,丝路的西端是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威尼斯,丝路的东端就是今日中国的泉州,历史上它有一个响亮而古老的名字——刺桐。如同威尼斯一样,泉州依然保留有大量丰富的具有鲜明海上贸易和文明交融的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的历史遗存,见证着与威尼斯遥相守望的东方古代伟大海港城市的地位、奉献和风韵。
“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是古泉州在以“刺桐”的代称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10-14世纪),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阶段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诸多史迹与遗址。
系列遗产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包括16个提名遗产点,遗产区面积总计101.14公顷,缓冲区面积总计581.82公顷。系列遗产完整代表了宋元时期的古泉州(刺桐)作为世界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贸易运行系统。相关遗产要素从空间分布、功能构成和工艺特征等方面,完整而突出地展现了长期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古代中华帝国在其“海洋文明”发展高峰时期的航运设施水平、文化交流与港口城市的建设情况,体现了古泉州(刺桐)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航海和贸易传统,以及因国际交流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纪(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
该系列遗产见证了古泉州(刺桐)在从公元10至14世纪间,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泉州地区活跃的海洋活动以及中国东南沿海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独特海洋观和海神崇拜的形成与传播、世界与泉州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和谐共存。该系列遗产与“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事件直接关联,与《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录》、《伊本•白图泰游记》等文学作品有直接关联。这些事件、传播活动和作品曾经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