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称刺桐,历史沿革悠久,开发始于周秦时期,吴永安三年(260年)始置建安郡东安县,唐久视元年(700年)始设武荣州,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泉州。现辖12个县(市、区)和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含金门,待统一),土地和海域面积均为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
泉州是经济大市。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6647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8年位居全省首位。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建材家居五大千亿产业集群。
泉州是古丝绸之路古港的活化石。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第一大港”。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时描绘:“运到这里的胡椒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有一艘运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运刺桐港”。泉州港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方大港,是世界旅行家笔下富庶无比的国际大都会,称为“光明之城”。“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泉州是文化大市。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富集区,是文化部在2007年批准设立的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重要代表。泉州是全国著名的“戏窝子”,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这里文化多元共存,开放包容,精彩荟萃。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2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4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泉州南音、木偶戏、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
泉州是著名侨乡。分布在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950万,旅港同胞70万人,旅澳同胞6万人,三者合占全省60%以上,在全国25个设区市重点侨乡中位居第一。44.8%的台湾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是民办特区。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晋江经验”,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获批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地方试点。民营企业创造增加值、公共财政收入占全市约八成。
泉州是品牌之都。拥有上市企业102家、中国名牌产品46件、中国驰名商标154枚,荣获中国十大品牌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市等称号。
泉州是宜居城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古泉州(刺桐)史迹,是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产生并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包括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真武庙、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洛阳桥、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老君岩造像、开元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府文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16个遗产点,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见证了“刺桐”这座古代东方大港的地位、奉献和风韵。